
名师课堂促成长
假期学习不“打烊”
寒假充电中
01
语文组学习
YUWENZU XUEXI
本次学习网络直播时间是1月22日和23日,为期两天。我们聆听了薛法根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精彩课程以及讲座。薛老师执教了《手指》和《父爱之舟》两堂课,薛老师温言细语,循循善诱如涓涓流水,立足文本,关注孩子的“素养”养成。课后,薛老师还做了《为言语智能而教》和《文本解读六种方法》的讲座,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王崧舟老师从不同角度为老师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支了招。王老师亲自示范上了《西游记》阅读指导课和习作课《花开自在》。针对快乐读书吧的整本书导读和习作指导,做了相关讲座。让老师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如何指导整本书导读,如何引导学生写作。两天学习干货满满,列举一二。
“且行且思共芬芳”
《父爱之舟》一课,薛老师导入新颖,介绍作者的家庭背景,悄然建立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一开始就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薛老师温言细语,循循善诱如涓涓流水,立足文本,让孩子在细节中体会父爱,在细节中体会作者的“心酸”。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王崧舟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教孩子们读《西游记》,开课时的三个问题不仅回顾了《西游记》的内容,还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整堂课以“人格成长”这个新颖的角度引导孩子们读《西游》,从关键人物孙悟空入手,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脚手架,读出孙悟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春风化雨润新芽,只盼梨园满桃花”
王崧舟老师针对快乐读书吧和整本书导读做了一系列的讲解,具体从快乐读书吧和整本书导读的关系、“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整本书导读单”的使用三大方面进行叙述。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02
数学组学习
SHUXUEZU XUEXI
2022年1月22日下午是我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直播课,首先华老师为教师们带来一堂精彩的观摩课《找次品》,华老师以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为何将公司取名“微软”引出我国思想家老子的“上善若水”解释微软,并出示课题,在出示课题后先让孩子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在孩子们遇到困难后,引据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经典哲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传授孩子们解题密匙,化繁为简数学思想运用的惟妙惟肖。在课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华老师精彩的“化错”瞬间,最后首尾呼应以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典哲学总结本节课的学习。
课后,华老师进行了专题《会读书才能教好书》的系列讲座。华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好书了吗?二、读了哪些书?三、怎样才会读书?华老师向每一位教育同仁提出:阅读应该成为每位老师的必修课,会读书的老师才能教好书。
1月23日下午,我国著名数学教师“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回应“双减”时代的求解与突围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了社会化学习:1.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化学习?2.什么是社会化学习?3.如何开展社会化学习?并为老师们带来社会化学习精彩课例《小数乘整数》。
Vol.01
03
学习心得体会
XUEXI XINDE TIHUI
语文组老师学习心得
老师们认真笔记
" 老师应提升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 "
# Learning experience #
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文本解读,是教师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 张春丽
" 老师要理解课外阅读体系 "
# Learning experience #
每个年级,王老师都从导读主题、导读文体、导读书目、导读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看了听了王老师的分析,我才明白这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是怎样上下连贯的。平时教几年级就看几年级的教材,分析几年级的教材,从没站在整个小学阶段放眼整体。今天,我明白了整个小学阅读体系的安排。
—— 余咏丽
" 改变学生,就先改变自己 "
# Learning experience #
每每听这些名师的课,都会让我们不断地感叹他们对教材解读是如此的深刻透彻,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这样水到渠成,没有半点做作和牵强,总是拿捏得当,恰到好处。在崇拜大师的精彩之余,我们要看到他们在成名之前的厚积。反省自身,虽然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应该要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不断学习是必经之路,名师张玉栋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改变学生,就先改变自己。”很深刻的话,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
——闫肃
数学组老师学习心得
老师们认真笔记
" 数学之中的人文之美 "
# Learning experience #
华老师充分挖掘的数学史料不仅仅是课堂的点缀,更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带着诗意而来,让学生在文化张力下感受数学的理性之美。《圆的认识》一课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样子读读“圆,一中同长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智慧,“大方无隅”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圆有几条边,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追问,让学生对“规矩”的理解由表及里,从工具到原理,从数学到做人,简单的三句话即高度概括了圆的本质和特征更彰显了数学的文化教育。《找次品》一课也是如此,开篇老子的“天下难事,比作于易”,体会数学的化繁为简思想。课堂最后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渗透“一分为三”的中庸思想,思考问题不一定非黑即白,就像华老师说的“硬不好,软不好,微软挺好”。在学数学中渗透做事方法和做人原则。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华诗人在《圆的认识》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鞭策着我去学很多,做更好!
——胥铭珊
" 互相评价 自我反思 "
# Learning experience #
在这堂课中,华老师的引入是非常成功的,他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为成人的招聘试题,学生一听就有了挑战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华老师并没有以教授者自居,而是给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即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华老师也没有直接否定,他更注重的是生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质疑和反思来判断答案的正误。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过后去寻求更佳的解题方案。
——吉晓华
后 记
END
撰文:吴丽萍 陈艳芳
图片:小学语文组 小学数学组
编辑:曹旭
审核: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