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教学研究
三学课堂|惟实励新 共探量感教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1.11.29 文章来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浏览量:571




惟实励新  

共探量感教学之路

      身披初冬薄雾,沐浴冬日暖阳,在这乍暖还寒的十一月里,我们迎来了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第八届以“学为中心”三学课堂教学大赛。小学数学组在11月24日以二年级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为主题,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相同的课程,不同的主题;一样的目的,别样的风采。

 


1

遇见“最美”的自己



图一

文武校区小数组磨课

每一次磨砺的过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新的收获。为了呈现完美课堂,两校区数学组进行了数次磨课,整个磨课过程教研组精诚团结、人人参与, 每个人的认真敬业的精神、独到的见解,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动。真是“为磨精课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图二

光华校区小数组磨课



2

同怀初心竞风采



      课堂上的活动多种多样,在经过估、猜、量之后数字和符号也变得妙趣横生。

      文武校区的郑芊莉老师以观看视频引入课题,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中探究“1厘米有多长”,学生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郑老师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方法探索1厘米有多长。同时,郑老师紧扣教研组研究主题“低段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做足、做实了讲练结合,让学生从练习中巩固、提升了对1cm的深刻认识。

 

      光华校区的胥铭珊老师以课前小游戏热身,并观看视频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堂课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精准导学有机结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获取新知,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胥老师的课堂着重结合教研主题“表达力—儿童数学学习的底层素养的研究与培养”,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反思陈述促提升



      课后两位老师就本次赛课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了课堂的得与失。

      郑芊莉老师反思课堂评价不够准确,不够多元化,预设不充分。

      胥铭珊老师反思课堂提问不够精准,追问不够及时和深入。

      赵爽羽老师作为第一节课的议课陈述者总结了本节课的亮点:郑老师的课重量感培养,促直观感知;练习形式多样,注重趣味性、时效性;练习有层次,思维有拓展;练习回归生活,让课堂“自然生成”。

      陈艳芳老师作为第二节课的议课陈述者总结到:胥老师的课堂注重言之有物—让学生有话说、有想法。言之有理—表达有道理、有逻辑。很好的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同时及时追问深挖学生的思维深度。


4

精彩点评促成长


      文武校区小学部数学教研组长罗猛老师课后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孩子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对1cm到底有多长有深刻的认识,1cm的数学建模也非常成功。不过,他希望数学课堂还应更注重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再应用于生活。

      光华校区小学部数学教研组长郭柳莉老师认为两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1

浓墨重彩建构度量单位,把住了根;

2

千方百计经历知识生成,留住了本;

3

匠心独运助推数学内化,抓住了情。

      文武校区小学部校长助理童光忠提出了宝贵意见:

1

对课题进行深层次研讨;

2

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3

精彩要继续,钻研要继续,课堂要回归生活,今天的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光华校区小学部魏燕校长对我们数学老师提出了要求:

1

老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带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以及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质疑的习惯;

3

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邓文光校长先充分肯定了两个教研组此次针对两个主题的深度研讨,也赞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呈现。他提出:世界在变,初心不变;数学教师应做到举重若轻,小细节,大思考;举轻若重,大视觉,深思考。最后邓校长提到了观课后的三个“美好”:

1

小学课堂的美好—活跃又灵动;

2

做小学教师的美好—简单又快乐;

3

做小学校长的美好—温暖又感动。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时时刻刻的交流,只有在磨砺中成长才能收获成功的芬芳。


 未完待续 

文字:曹家轶

图片:刘星宇

编辑:曹旭

审核:魏燕

发布人:周丽萍



 CopyRight© 2020 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30785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文武路201号(文武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洪江路(光华校区)

联系电话:028-82716003(文武校区);光华校区:028-60352626(招办)、028-60352777(办公室)

Email: 3118977448@qq.com